毛泽东在校就读时期的学校大礼堂。邵伟/摄
湘江之滨,妙高峰下。这里孕育了一座“千年学府、百年师范”——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
踏进校门,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扑面而来。
翻阅这所学校的光荣历史,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等曾在此求学;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王季范、李达、周谷城、田汉等文化名人曾在此任教;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曾国藩、左宗棠、黄兴等曾藏修于此。
百年前的初心
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于公元1161年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现更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学校办公楼的正墙上,高高悬挂着毛泽东亲笔为母校题写的“第一师范”校牌。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曾在此求学、执教以及从事早期革命活动,这里是毛泽东的初心形成地和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地。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副馆长张颖介绍,在这里,毛泽东从事了建党、建团和反帝反封建等早期革命活动,实现了由青年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由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第一师范对毛泽东一生的革命生涯产生了哪些影响?毛泽东1936年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这样说:“我在这里——省立第一师范(即第一师范)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
1950年,毛泽东在与当年第八班同学、时任第一师范校长周世钊谈话时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
可见,第一师范对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究其原因,张颖用3句话概括:“第一师范民本主义教育方针为青年毛泽东的成长铺了路;学识渊博、有着救国救民情怀的老师群体为青年毛泽东的成长引了路;志同道合、敢为人先的学友群体与青年毛泽东同了路。”
毛泽东在学习期间不忘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讨论时局。他还利用课余和星期天到附近的工农群众中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工农及社会各阶层的情况。
1917年下学期,毛泽东担任第一师范学友会总务兼研究部部长,并主办工人夜校,免费教工农识字、写信、算术等基本课程,使工农提高觉悟,增长知识,获得进步。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13人组织了一个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吸纳了一批有为青年。它的成立也带动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进步青年,此后各地纷纷成立团体,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
百年后的传承
百年后的今天,第一师范继承了光荣的革命传统,也成为一所红色大学。为把这里的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第一师范在学校旧址内创设了“一代伟人从这里起步”主题陈列展厅,统一由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管理。
自1963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以其博厚的人文和丰富的资源吸引着四方游客流连忘返,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课堂,更是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的绝佳场所。
“每年来纪念馆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者达80万人次,其中,中小学生和党员干部占到70%以上,体现了馆校合一的优势。弘扬革命传统,我们努力打造有全国性影响的红色课堂。”张颖介绍说。
在主题纪念馆内,记者注意到,基本陈列展厅6个、辅助陈列展厅4个,以图文资料的形式,全面反映了毛泽东在第一师范的时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校百年来,第一师范为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为湖南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事业作出了毛泽东母校人应有的贡献,并将继续坚守初心,不辱使命,为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党总支书记邹华秀说,学校充分挖掘以“伟人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传统的师范教育优势,将党建工作与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师范技能的提升相结合,以“一观二讲三寻”为育人手段,形成了“伟人精神铸品牌,红色文化助梦想”的党建工作特色。
目前就读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2018级的学生汤明希说:“我无比庆幸自己选择了如此具有优良革命传统而又充满青春气息的伟人母校,在这一方热土上,只要脑海里浮想起伟大校友毛泽东曾在学校度过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峥嵘岁月,我就感到无比自豪,就能静下心来倾听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也能欢快、幸福地融入与同学们一起奋斗、一起前行的学习生活中去。”
第一师范长期持久的全方位红色教育滋润了学生的心田,激发了学生奋发图强、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一师长达5年的学习与生活里,让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伟大的红色革命传统与优良的师范教育传统洗礼,这也更让我坚定了今后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为母校增光添彩的奋斗目标。”作为6年制的公费师范生,汤明希立志毕业后要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回家乡益阳教书育人。(记者 邵伟 视频讲述人:湖南女子学院学生 王裕平)
既读好“有字之书” 也读好“无字之书”
湖南女子学院学生 王裕平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这是1950年毛泽东为“一师”题写的校训。寥寥数语,便能看出一代伟人始终将“人民”放在第一位,以及他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高远志向。
大礼堂、第八班教室、君子亭、水井……“一师”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散发着浓烈的“红色气息”。点滴细节,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一位位革命先辈就是在这里汲取知识、积蓄力量、奋发而为。
这里的党史故事,让我心潮澎湃。在这里,我仿佛还能看到那匆忙的脚步、碰撞的思想和青年的蜕变。
那段光辉岁月里的一个细节让我难以忘怀。除了在书本上读“有字之书”外,毛泽东还经常和同窗好友一起去社会上研习“无字之书”。这对我来说,有着无尽启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就应该像毛泽东那样,既读好“有字之书”,也读好“无字之书”,在学习上踏踏实实,在社会上躬身实践,既深切了解家国现实,又要立志奉献自身力量。
身处新的时代,回望革命历程,我们更应时刻牢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传承革命精神,积蓄红色力量。我想,这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人生抱负,也应是新时代女性需要的精神追求!